香港的地勢比較復雜、高樓大廈密集、街道狹窄,加上又臨海,一旦下大雨,海水容易倒灌進市區,香港實際上是一個極其容易發生水浸的城市。
不過,在香港,雖然也是連日遭大暴雨襲擊,卻沒有發生嚴重水浸,更沒有出現人員傷亡、房屋倒塌,這又是為什麼呢?
(互聯網圖片)
(互聯網圖片)
上環永樂街以往每逢落大雨都會發生水浸,自四年前渠務署加裝抽水設施,水浸已經無再發 生。
改善工程後永樂街黑雨不水浸
香港下水道為何不怕特大暴雨
2014年05月20日來源: 新華港澳
據半壁江中文網報道 在連日的大暴雨襲擊下,導致廣東、湖南及江西等省份的52萬多人受災,1400間房屋倒塌,多個城市發生嚴重水浸情況,成了水城,如廣東深圳市出現全市大范圍嚴重水浸,城市排水係統遭到民眾質疑。
請讀者注意,之所以會出現水浸情況,那是由于不少城市在追求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同時,不大注重修建、完善城市災害防護係統,顧了“面子”,失了“裏子”,才會發生災害。
不過,在香港,雖然也是連日遭大暴雨襲擊,卻沒有發生嚴重水浸,更沒有出現人員傷亡、房屋倒塌,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少有讀者知道,香港的地勢比較復雜、高樓大廈密集、街道狹窄,加上又臨海,一旦下大雨,海水容易倒灌進市區,香港實際上是一個極其容易發生水浸的城市。
香港過去經常發生水浸
在過去,香港每逢暴雨都會出現大范圍的水浸情況,不但嚴重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也對香港的城市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香港政府通過推行“三出”措施,徹底改變了香港每逢暴雨就水浸。相信不少讀者都會很好奇到底香港唱的是哪“三出”。實際上,這“三出”都是不復雜的舉措。
第一出,是“出錢”。為了防止繼續出現大范圍水浸,香港政府早在10多年前就展開“雨水排放係統整體計劃”,計劃總投資額超過220億元(港元、下同)。
請讀者明白,當時香港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才2000多億港元,香港政府願意拿出10%的財政收入,來投資修建“雨水排放係統”,是非常大手筆的舉措,十分舍得出錢。
舍得花錢投資公共設施
當然,雨水排放係統並沒有讓香港民眾失望。係統通過興建雨水排洪隧道、將雨水直接引流入大海等方式,以分流掉市區的30%雨水。同時,在特別容易發生水浸的區域,還特別修建蓄水池暫時保存雨水,之後再通過水泵將雨水排走。這個係統可以幫助香港市區抵禦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降水量。
不過,由于在特大暴雨下,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僅僅有靠譜的“雨水排放係統”還不夠,必須有第二出支援,那就是“出計劃”。
所謂“出計劃”,那就是香港根據自身情況,並借鑒國際大都市的經驗,制定《天災應變計劃》。該計劃規定,天文臺應及時通知渠務署、土木工程拓展署、警察總部指揮及控制中心、消防通訊中心和保安局等12個政府部門,未來將發出哪個級別的暴雨警告,相關政府部門則據此作出應變準備和行動。
制定周詳計劃防范未然
同時,香港渠務署設有一個緊急事故及暴風雨應變機構,協調全香港緊急的渠道和水道淤塞清理工作。此外,更設有電腦化的渠務投訴信息係統,處理大量的投訴和水浸報告,並及時向政府內部和市民發布消息。
此外,按照計劃,香港還設有遙測係統,現場實時監察主要河流及水道的水位,並將自動收集的資料,經由遙測係統不停地將資料送到監察中心。確保出現緊急情況之時,可以及時進行救援、疏散和開啟洪泛庇護所,減少人員傷害、財產損失。
除了上面兩出外,要真正做到確保暴雨不會影響民眾的正常生活、工作,還需要有第三出,那就是“出人”。
每當出現水浸情況,香港渠務署緊急控制中心便會激活,除了渠務署和合約承辦商的人員,會24小時值班候命,隨時準備疏通淤塞渠道和河道外,消防處、警務處、政府飛行服務隊及民眾安全服務隊(民安隊),還會調配大批救援人員和救護車, 以疏散和援救水浸災民, 並為傷者進行急救及把他們送往醫院。而且,這些救援資源會按渠務署發出的水浸警告,靈活調配至容易發生水浸的地區。
對此,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在他的博客上透露,兩年前香港曾遭遇特大暴雨襲擊,在4天的極端暴雨天氣下,僅僅是渠務署就出動470多次清理渠道,排除水浸對民眾帶來的困擾。
現代城市兼顧面子裏子
作為一個現代化大城市,香港除了要“面子”,追求GDP,並修建大量高樓大廈外,同時更注重“裏子”,通過修建現代化的防災害係統,以將災害對民眾的日常生活、工作的影響降到最小,以此成為裏外兼顧、宜居的國際大都市。
隨著全球氣候迅速變化,災害未來會更加頻繁出現,對此,全國各城市不能再只是追求GDP的增長速度,除了大力投資“面子”工程外,還要更加投資“裏子”工程,只有“面子”、“裏子”工程相結合,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現代化的城市,民眾才能更加安居樂業。相信香港能做到的事,全國各城市也一樣可以做到。(作者梁海明係香港財經評論員,著有《中國經濟新政策與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