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輔助訪問
 找回密碼
 立即加入

“雪龍”號驚心動魄的救人、被困、突圍經歷!!!!!

簽到天數: 1199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2013-12-28 19: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ottweiler 於 2014-1-15 02:09 編輯


“雪龍”號驚心動魄的救人、被困、突圍經歷。

“雪龍”號救援成功 ,凸顯陸南極進展,極地爭奪加劇!

“雪龍”號成功突圍:已駛出亂冰區進入清水區!!

風無形!雲無相!
極地龍吟驚天變,風雲際會被冰欺!
今憑意志闖歸航!

“雪龍”號成功救出52名乘客!現在雪龍號被厚冰困住!!!
“雪龍”號成功救出52名乘客! 圍困南極浮冰區的俄羅斯船隻!!!

可現場直擊營救行動!!圍困南極浮冰區的俄羅斯船隻!!!

一個難忘的聖誕旅程!圍困南極浮冰區的俄羅斯船隻!!!
現場直擊!!

大家可登入南極光Aurora Australis  webcam 便可現場直擊營救行動!!





圖片來源;
http://www.spiritofmawson.com






圖片來源;
Associated Press
By KRISTEN GELINEAU




現場直擊:圍困俄羅斯船隻的南極浮冰區
亞太日報(新華社創辦)28/12/13




大小浮冰鋪滿了海面,幾乎見不到藍色的海水。天際線盡頭,一座淡藍色的冰山腳下,停著被困的俄羅斯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不到7海裏的距離不算遙遠,但“雪龍”號卻可望而不可即。

當地時間27日24時(北京時間23時),考慮到被困的俄羅斯船隻解除了冰山的威脅,降低了求救等級,而眼前浮冰區的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了“雪龍”號破冰能力,加之即將到來的一個西風帶氣旋還會進一步加劇浮冰的厚度和密度,“雪龍”號決定停止破冰前進,原地加強自身安保。

南極浮冰是海冰形成後,在風、海水、潮流及潮汐的作用下,發生破碎而形成的大小不一碎塊。“雪龍”號周邊的浮冰,面積最大的超過了好幾個足球場,面積最小的也像一張桌子。

大多數浮冰至少有3至4米厚,而“雪龍”號屬B1級破冰船,只能以1.5節的航速(約每小時2.8公里)連續破1.1米厚的冰。放眼望去,浮冰區“溝壑縱橫”,塊塊浮冰在擠壓作用下,破碎的冰不斷上隆,形成了一條條冰線、一堵堵冰墻、一座座冰丘。

南極海冰一年一度的生長與消融,為世界各國科學考察船和旅遊船進出南極,提供了十分難得的“窗口期”。但漂移不定的浮冰,卻如同海面“白色遊擊隊”,威脅著接近南極大陸的航船。

從地圖上看,圍困“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的浮冰區位於東南極阿黛利地,與法國迪蒙·迪維爾科考站相距不遠,不斷“漫遊”的南磁極也在附近不遠處的海中。巨大的東南極冰蓋就橫跨這片區域,一直延伸到中國中山站所在的地方。

與“雪龍”號差不多同時趕往救援的,還有法國破冰船“星盤”號和澳大利亞破冰船“南極光”號。其中,“星盤”號也開到了圍困“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的冰區邊緣,但同樣因為冰層太厚和天氣原因放棄了救援行動。三艘船中破冰能力最強的“南極光”號還在路上,預計29日才能趕到。

另據媒體援引“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船長基謝廖夫的話說,這艘船並未陷入恐慌,船上補給比較充足,船員正常工作,專家繼續進行海洋研究,同時也在“感受”這次不同尋常的遇險。

“雪龍”號正在原地待命,船長王建忠最盼望西風或西南風的到來。他說:“只要天氣時機有利,我們就會繼續向俄羅斯船靠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199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Rottweiler|2014-1-15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和“雪龍”號船長王建忠向記者講述了“雪龍”號驚心動魄的救人、被困、突圍經歷。
雪龍號南極大營救背后:600海裡的路走了整整兩天









2014011410:18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雪龍號南極大營救背后:600海裡的路走了整整兩天
  國家海洋局官員和“雪龍”號船長向記者講述救援俄羅斯船和受困突圍經歷
  去年聖誕夜,俄羅斯客輪被困南極,中國科考船“雪龍”號接到求救后奔襲600海裡,在澳大利亞船隻的協助下,利用直升機將俄羅斯船上的52名乘客救走,但“雪龍”號自身卻不幸被困在無盡的冰層中。隨后,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前往南極,協助營救中俄船隻,最終,“雪龍”號在被困5天后,利用有利天氣成功突圍,同一天,受困的俄羅斯客輪也脫離了浮冰的包圍,這場由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法國、美國聯合演繹的“極地大救援”畫上了圓滿句號,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的國際救援行動贏得廣泛的贊譽。
  近日,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和“雪龍”號船長王建忠向記者講述了“雪龍”號驚心動魄的救人、被困、突圍經歷。
  171750分,“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駕駛室傳來一陣鼓掌和歡呼聲。經過13個小時的艱苦努力,“雪龍”號終於沖出冰面,駛向清水區。望著開闊的水面,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隊領隊劉順林激動不已:“這次救援就像一出大戲一樣。”
  貪玩耽誤3小時俄船被困
  當時俄羅斯船遭到兩個冰山之間的浮冰擠壓,船的重心抬高了,發生船體傾斜。
  20131225日凌晨550分,風力2級,氣溫14攝氏度。“雪龍”號值班駕駛員突然收到俄羅斯客輪“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發來的一級(最高等級)海上求救信號,“74名船員在南緯6652分、東經14419分的海域被浮冰困住,兩座冰山正向船舶漂移,隨時可能撞向船隻,形勢危急”。
  去年12月,一群來自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租了“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前往南極。與這群科學家一起同行的還有26名付費游客,他們分別來自英國、阿根廷、荷蘭、新西蘭等國。招收這批自費游客,是為了填補科考所需的高昂費用,因此這艘船既要滿足游客的觀光期待,又要幫助科學家實現科考目的。
  探險小組的負責人決定將“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轉移到一個剛剛開辟的小規模清水區域,此處距離南極東邊的巨大冰山僅有2天航程。去年1223日,當科考船靠近距離南極海岸線約5海裡的冰山時,一場暴風雪突然襲來,船被大風吹到一個沒有無線電信號覆蓋的冰雪區,就在此處,船上的科學家和游客卻下船游玩。當天下午3時,船上的雷達顯示,一塊直徑數米的浮冰正在接近,由於無線電信號微弱,船長也很難將這一消息通知到已經下船的隊員,並且,有游客這時還不願意上船,表示要“多待一會兒”。3個多小時過后,所有乘客才全部登船。然而,一條長達5公裡的厚重浮冰區此時已阻擋在了船隻前往安全水域的航線,整整12小時,“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僅向前行進了1海裡多,船隻與安全水域的距離已增加至35公裡以上,船體毀壞嚴重,並且一塊距離不到300米的巨大冰山正在慢慢向船身靠近,危急之下,船長立刻向附近的中、法、澳三國船隻求救。
  當時,“雪龍”號與俄羅斯船距離最近,兩船距離約600海裡,考察隊領隊劉順林立在接到救助請求后立即向國家海洋局請示,而海洋局領導當即批准了“雪龍”號的救援行動,同時要求“雪龍”號確保人員及船舶安全。劉順林稱,當時,他的第一想法就是去救人。
  參與此次“雪龍”號救援調度指揮的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說,按照國際海事規則和規定以及人道主義救援的原則,俄方船隻受困,中方有責任全力營救,“也不是我們的救援能力有多強,而是隻要能有一分機會,都要去救。當時俄羅斯船遭到兩個冰山之間的浮冰擠壓,船的重心抬高了,發生船體傾斜。”
 
 唯一機會下的冒險救援
  600海裡的路走了整整兩天。堅硬的大塊浮冰鋪滿了海面,幾乎看不到清水,浮冰的最大厚度有3~4米。
  “雪龍”號船長王建忠告訴記者,起初“雪龍”號制定的救援方案是和法國船一起在俄方船隻兩側破除浮冰。中、法船隻幾乎是同時到達俄羅斯船隻被困冰區的經度線,但法國船隻破冰能力很有限,且主機出現故障,無奈退出了救援行動。隨后,澳大利亞的“南極光”號加入救援行列,但它距離俄船還有八九百海裡,即便以最快速度趕來,也要兩三天時間。
  “雪龍”號成了俄船唯一的希望。於是,“雪龍”號一邊航行,一邊等待“南極光”號趕來。最好的情況是中、澳兩國船隻一起助俄方船隻脫困﹔一旦不能幫助脫困,也要把船上的乘客接走。
  然而,去年1230日,破冰能力更強的“南極光”號船也在距俄船11海裡處遭受嚴重浮冰阻擋。“雪龍”號隻能單兵突進,迫近俄羅斯船隻。過程非常艱難,王建忠說,600海裡的路走了整整兩天。堅硬的大塊浮冰鋪滿了海面,幾乎看不到清水,浮冰的最大厚度有3~4米,直徑最大的有一兩百米,而且流速很快,船剛剛破冰開辟出清水道,浮冰很快就閉合起來,另外,浮冰上還有厚厚的積雪。盡管救援者心急如焚,但船隻能以1~2節的速度緩慢前行。
  11日下午4時許,“南極光”號也受阻於距離俄船10海裡以外的浮冰去,在洋流的作用下,浮冰越來越聚集,“南極光”號不得已向外撤出,“雪龍”號也不敢大意,從距離俄船6.1海裡的位置撤到離它11.8海裡處。曲探宙說:“這時候,我們的兩側破冰方案失敗了,隻能等待飛機飛行的條件具備之后,再想辦法用直升機營救。”
  在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三艘船隻中,隻有“雪龍”號船上有直升機,如果“雪龍”號退出,意味著空中救援通道徹底喪失,因此無論浮冰和風雪夾擊,“雪龍”號隻能原地等待,陪伴著附近的俄船。12日,天氣轉好,南大洋風速會減弱到8/秒以下,能見度也會提高到20公裡。曲探宙說:“這是唯一的機會。如果不抓住這個時機實施營救的話,可能又得等很長時間,不得已,我們隻能冒險行動。”
 
 直升機差點墜入冰窟
  當撤走冰面的木板時,隊員們發現,木板下的冰層已經有了很大的裂縫,多虧撤得及時,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根據2日的聯合預案,“雪鷹12”直升機應把52名受困乘客送至“雪龍”號,隨后乘客將乘坐一艘駁船登上“南極光”號,並駛向沒有浮冰的海域。不過,海冰阻擋了駁船接近“雪龍”號,而且,俄、澳船上均沒有飛機平台,救援方案在最后一刻改為由“雪鷹12”直升機把獲救乘客直接送至“南極光”號附近的浮冰,再由一艘小艇把他們送上大船。
  2日上午8時,南極終於放晴。刺眼的陽光照在白茫茫冰面,紫外線極強。上午9時,救援組決定先派遣應急救援海冰工作組隊員到俄、澳兩艘船附近冰面實地勘察,保証直升機安全降落。
  盡管有預案,但來到“南極光”號附近冰面,直升機嘗試降落時,險情仍很快發生。冰面上騰起的冰花在風的吹動下形成了冰霧,直升機的左輪剛落下,就陷下去了一大半。駕駛員趕緊將直升機提起來,保持住平衡,懸停在冰面,才避免掉進冰窟。
  隨后,飛行隊把直升機裡的大量木板扔在浮冰上,鋪墊在冰面上,再次嘗試降落,“幸運的是,冰面上鋪上木板后,直升機還能勉強停穩。”
  12日下午230分左右,中國“雪龍”號科考船上的“雪鷹12”直升機飛行6架次,成功將俄羅斯船上所有52名乘客轉移到澳大利亞“南極光”號破冰船上。
  由於“紹卡利斯基院士”號沒有沉沒危險,物資可支持數周,所以22名船員選擇留守,等待浮冰消解后再脫身。
  “他們的船很大,船上還有直升機,中國科考隊員的營救也很專業。”被救乘客卡尼說,當他安全被送上另一艘客船后,驚魂未定的他拿著隨身帶的高度酒猛喝了幾大口。
  2日晚,直升機組的許多人都喝醉了,船員們擁抱在一起喜極而泣。他們說,想起白天救援的每個細節都非常后怕,在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期間,“雪鷹12”直升機的前輩曾在南極折戟,就是因為在冰面上降落時失去平衡,旋翼打在冰面上,瞬間造成了機身損毀。一旦高度旋轉的旋翼直接將木板吹起來,很可能機毀人亡。王建忠說:“‘雪龍’號本身不是救援船。我們首先想的是救人,其他沒考慮。”
  
奮力突圍:
  沖出浮冰區喜極而泣
  曲探宙說,營救任務完成之后,“雪龍”號原本希望盡快撤離,但俄船上22名船員一個都沒撤離,中方也不忍心丟下他們。
  兩座冰山夾擊“雪龍”被困
  5日清晨,我推開窗戶,兩座冰山夾擊著我們的大船,冰山估計有5米多高,我能清晰地感覺到冰山在拍打著船身。去洗臉時發現,毛巾、牙刷都散落了一地。
  但“雪龍”號旁邊浮冰此時迅速聚集,不斷向船身擠壓。3日凌晨,“雪龍”號周圍的浮冰厚度達34米,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冰脊,能見度不足1公裡。這時,是強行向外突圍,還是待在原地等待天氣變化,大家也有不同的意見。有船員擔心風雪越來越大,浮冰越來越厚,如果冰山在洋流影響下撞向“雪龍”號,將是大麻煩。
  一位船員在日記中記錄了期間的驚險細節:“5日清晨,我推開窗戶,兩座冰山夾擊著我們的大船,冰山估計有5米多高,我能清晰地感覺到冰山在拍打著船身。去洗臉時發現,毛巾、牙刷都散落了一地。昨晚船隻顛簸了一晚上,船上的小件物品撞擊著艙壁,發出巨響,再加上精神緊張,大家都沒睡好。一大早怎麼感覺船外面一片陰沉呢?仔細一看,船右側也有一座兩層樓高的冰山,能見度不足300米。我心裡頓時一緊,感覺自己被困在一片白色沙漠中。”
  劉順林分析,冰山的漂移速度和慣性非常大,“雪龍”號如果不能靈活地掉頭避開,就很有可能被冰山撞上。強行撞擊突圍,不光對船體有影響,對船的桅舵和螺旋槳都有可能造成損傷。最終,船長決定靜待到16日,伺機突圍。
  “很多公眾產生誤解,說雪龍號是逞能,沒本事救人還要裝英雄。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不是被困,我們是撤離行動受阻。被困是像俄船那樣動彈不得,沒有外界的幫助難以脫離﹔我們是在撤離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船隻和人員都沒有出現險情。”曲探宙說。
  劉順林說,撤離對船上的101名工作人員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等待的這3天時間內,在洋流的作用下,巨大的冰川和大塊浮冰始終把“雪龍”號團團圍住,跟著“雪龍”號至少漂流了1海裡。無奈之下,船員們隻好在船上下象棋、打乒乓球解悶。船長顯然也注意到了隊員們心態的變化。隨后,考察隊臨時黨委在“雪龍”號上召開了全體動員大會,要求全體隊員保持良好狀態,准備突圍。
  
天降生命通道助“雪龍”號突圍
  東南方向正是“雪龍”號進行突圍的有利方向,機不可失,“雪龍”號抓住機會,順著裂隙的方向往外擠,終於沖出了重冰區。
  從6日下午開始,東南向的風力減弱,一直到7日凌晨,風向轉成西北偏西。一開始風力不大,后來逐增加,最大達到5級左右。從6日晚開始,“雪龍”號便開始嘗試破冰。王建忠說,“雪龍”號曾嘗試向東突破,但受兩側巨大浮冰影響,轉向失敗。浮冰的密度、厚度遠遠超過了雪龍船的破冰能力,前進非常困難。
  17日凌晨,“雪龍”號所在海域風向發生變化,王建忠通觀察發現,“雪龍”號西側原本堆積著海冰的區域在擴大,這意味著浮冰已經開始出現鬆散,向東漂散。
  “‘雪龍’號突圍的難點在於船很大。我們的船167米長、22.6米寬,在浮冰區轉個方向都非常困難。7日凌晨445分,我們再次展開脫困行動,先是把‘雪龍’號周邊的浮冰弄鬆散,然后對在突圍中阻礙航向的一塊大浮冰邊緣進行反復的沖撞和切割。”
  沖撞浮冰的重要目的就是讓船頭轉向。“雪龍”號的船頭上午還朝西北,到了下午,船頭到了正東的方向,也就是浮冰擴散的方向。
  到了下午520分,由於白天的反復撞擊和切割,船頭東南方向的大浮冰突然出現了約10米寬的長裂隙,而東南方向正是“雪龍”號進行突圍的有利方向,機不可失,“雪龍”號抓住機會,順著裂隙的方向往外擠,終於沖出了重冰區,不遠處,就能看到沒有浮冰的清水區。 10米,15米,20米……縫隙越來越寬,30分鐘后,“雪龍”號的前方已豁然開朗,隻有幾塊零星的浮冰漂在前方。
 
 脫困:驚心動魄的13小時
  隊員姜磊眼睛死死地盯著船頭的方向,沉浸在喜悅之中,又仿佛難以置信,喃喃說道:“真是好人有好報,好人有好報啊。”
  “沖出來了!”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合眼的船長王建忠發出一聲大喊。郁積在船艙內多日的沉悶終於被打破,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響徹天空。在場的考察隊員們紛紛互相擁抱,歡欣雀躍,甚至有年輕的隊員喜極而泣。
  隊員姜磊眼睛死死地盯著船頭的方向,沉浸在喜悅之中,又仿佛難以置信,喃喃說道:“真是好人有好報,好人有好報啊。”
  隨著“雪龍”號駛出重冰區的消息傳出,駕駛台的人越聚越多,有的拿著望遠鏡朝遠處觀看,有的跑到船頭照相,還有人向“雪龍”號政委提議,晚上加餐慶祝。“今晚酒吧開放!”政委也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笑著向大家喊道。
  “這次脫困有運氣成分。下午530分的時候,船上還報告說附近的冰情沒有明顯的變化,而到6時的時候,就報告說已經沖出重冰區,進入清水區。我們很驚訝,更多的是為他們高興。從清晨開始,13個小時的努力沒有白費。”曲探宙激動地說。
  為了營救俄國船隻,“雪龍”號共延誤了12天的船時,“雪龍”號返回到對俄羅斯船救援前的計劃航道,繼續進行環南極大陸航行。
  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雪龍”號救援和脫困是寶貴財富
  曾擔任“雪龍”號船長8年之久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兼副主任袁紹宏表示,南極地區是一片特殊的區域,科學考察、現場作業等都面臨很多未知的困難,南極的冰情、氣象對船隻的挑戰最大,目前全球還沒有一個完善的南極觀測預報網絡,這有待重視和加強。
  船的破冰能力主要是指在密集冰區的突圍能力,目前各國都面臨破冰船破冰能力不足的情況。但像美、日、加、澳、德等一些南極考察大國,在建或者已建的船隻都在15000噸位,他們的破冰能力在1.5米以上,相較之下,“雪龍”號屬於輕量破冰船。
  袁紹宏認為,“雪龍”號的救援行動和成功脫困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被浮冰圍困期間,‘雪龍’號的科考人員安排了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對冰情、水流、氣象等各方面進行了搜集研究,一方面,為‘雪龍’號脫困提供第一手的數據﹔另一方面,體現出他們身上一種頑強的拼搏的南極精神。”
  曲探宙說,中國第一時間義無反顧地救援,體現了人道主義救援原則。遇到困難時,我們沒有畏懼,也沒有慌亂,沉著冷靜應對,科學決策,捕捉有利時機,“雪龍”號是極地科考船,配備的破冰能力只是保証科考區域內航行的安全,根本就不是一條救援船隻。另外在國內,找不到大面積的海冰冰山,演練也無法模擬南極的環境,“我國正在准備建造一條新的極地科考破冰船,但不是為了替代‘雪龍’號的破冰能力,而是在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上比‘雪龍’號更強。”
  澳、法媒體都對這支由游客和科研人員混搭的“草台班子”隊伍“冒失”惹出如此大的麻煩提出批評,這次救援把中、法、澳的科研活動都攪黃了。澳大利亞媒體甚至指出,此次極地營救一共花費40萬澳元。但曲探宙表示,出現這種局面應該不是俄方船隻希望看到的,他們也不是故意的,這只是個突發事件。
  
“雪龍”號如何破冰
  “雪龍”號是有一定破冰能力的運輸船,而非完全意義上的破冰船,和專業的破冰船相比,它的破冰能力算是中等。它使用常規的柴油發動機驅動。
  據介紹,破冰船一般常用兩種破冰方法,當冰層不超過1.5米厚時,多採用“連續式”破冰法。主要靠螺旋槳的力量和船頭把冰層劈開撞碎,每小時能在冰海航行9.2千米。如果冰層較厚,則採用“沖撞式”破冰法。沖撞破冰船船頭部位吃水淺,會輕而易舉地沖到冰面上去,船體就會把下面厚厚的冰層壓為碎塊。然后破冰船倒退一段距離,再開足馬力沖上前面的冰層,把船下的冰層壓碎。如此反復,就開出了新的航道。用燃料油為動力的破冰船,多採用柴油機帶動發動機發電,電動機驅動螺旋槳(組合機組驅動),驅動功率可達上百萬瓦,可以滿足較長時間破冰航行的需要。(/本報記者肖歡歡 實習生劉方遠)
(來源:廣州日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199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Rottweiler|2014-1-12 01: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ottweiler 於 2014-1-12 01:27 編輯


“雪龍”脫困之後,又有好消息傳來!!!!!!

由上海大學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聯合自主研發的極地漫遊球形機器人,在距我中山站10公里附近區域,完成首次數據採集、傳輸測試,傳回的大氣參數經檢驗全部準確無誤。

難怪各國對中國在發展太空、深海及極地領域的速度都非常驚訝!!!!

科考隊員為“大球”探測工作做準備。(解放日報袁凱琪攝)

中國研發機器人“大球”南極漫遊探測靠風吹移動

“雪龍”脫困之後,又有好消息傳來。由上海大學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聯合自主研發的極地漫遊球形機器人,在距我中山站10公里附近區域,完成首次數據採集、傳輸測試,傳回的大氣參數經檢驗全部準確無誤。據悉,這個直徑2.8米的大傢伙外靠風力驅動,內部器材憑太陽能支撐,將有助在特殊區域進行環境分析,甚至大氣環流趨勢探察。未來有望為我國極地、特別是極地內陸科考添翼。上大機械與自動化學院的課題組老師們給它取了個小名叫“大球”。
當前,各國都在加強對極地的關注和研究,由於當地氣象、地形條件複雜,“機器人科考”正成為技術主流之一。目前各國主要探索的方向是強調可操控,動力來源為電或燃油。然而這也在無形中限制了機器人的活動範圍,目前最大覆蓋半徑為50公里,面對廣袤的南極大陸,這樣的活動範圍幾乎微不足道。如何讓機器人擺脫能源這道無形的繩索,機動性更強,走得更遠?近年來美國、中國科學家均在這一領域發力。
據項目組負責人羅均教授介紹,“大球”設計思路是只靠風力做物理位移,也就是靠著風吹,吹到哪裡量到哪裡,內部測量傳輸設備則由太陽能電池薄膜提供電力驅動,理論上說,只要太陽能電池還能用,就可一直工作下去。雖然這樣的設計完全放棄了對整個機器人移動的控制,但無疑在測量覆蓋面上可以大大拓展,若一次施放幾十個,再與衛星定位系統、數據傳輸系統配合,可以成為與操控性機器人科考、人工科考互補的全新探測手段,意義重大。也正因此,這個機器人才被設計為球形,便於風吹移動、跨越障礙。
看似簡單,但如何確保“大球”工作中不怕磕磕碰碰,科學家在材料選擇、結構設計上花了大力氣。據了解,整個球體由雙層柔性球膜組成,外球透明,與內球間連接幾百道預張力繩索,形成一個物理上的減震保護系統。內球同樣透明,裡面裝著相關器材以及黑色的太陽能電池膜,在漫長“旅程”中所得數據每隔3分鐘更新一次,並及時回傳。有趣的是,這個球形機器人工作時內外球之間充滿了空氣,充氣後機器人體積增大,更方便極地大風吹動這個體重30公斤的大傢伙,要運輸存儲時放掉氣就癟了。
去年11月,“大球”與項目組專家們告別,隨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隊“雪龍號”經過1個多月的海上航行,於2013年12月16日到達南極中山站,並在北京時間今年1月2日16時在距離中山站10公里附近區域進行首次極地試驗,3分鐘剛剛過去,也就是16時03分,上海大學項目組的電子郵箱就實時收到“大球”的第一封家書,其中包括當時所處位置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速等重要數據,此後每3分鐘一封。羅均說,這就是“大球”在報平安,表明各個系統運行正常且穩定。(記者彭德倩)

解放網-解放日報2014-01-0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199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Rottweiler|2014-1-11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ottweiler 於 2014-1-11 17:59 編輯

現時俄羅斯是極地破冰船的霸主!
極地爭奪加劇 俄建世界最大核能破冰船!!!!

   

這艘新的破冰船將比目前的核動力破冰船更大更寬闊





插到北極冰下的國旗清楚的展示俄羅斯的野心

北極爭奪加劇 俄建世界最大核能破冰船
莫斯科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北極的控制,並在爭奪北極的過程中佔據優勢,俄羅斯開工建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子能破冰船。俄羅斯領導人表示,由於越來越多的國家覬覦北極地區,俄羅斯必須保持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隊來捍衛其在北極的利益。

*
增強北極實力 11億美元打造巨輪開工*

位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波羅的海造船廠星期二舉行了隆重儀式,正式開工建造新一代原子能破冰船,這將成為目前世界上船體最大,功率最強的破冰船。


這艘破冰船長173.3米,寬34米,排水量可達33千多噸,將裝備兩座每座功率達175兆瓦()的核反應爐。整個破冰船的造價將達370億盧布,大約超過11億美元。

這艘未來很可能被命名為“極地號”的破冰船既可在水位較淺的北極河流的出海口航行,也可被用在水深的北冰洋,特別是在北極西部地區,在俄羅斯開發北極油氣資源的過程中派上用場。

*
保持破冰船隊規模*

這艘破冰船將在2015年下水,2017底年投入使用。俄羅斯還計劃在2020年之前再建造兩艘同類型號的破冰船。


俄羅斯擁有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破冰船隊。在北極航道上,現總共有5艘俄羅斯的原子能破冰船在工作。但俄羅斯有關人士説,破冰船隊在80年代組建,許多破冰船過幾年後將逐漸退役,因此計劃建造的三艘新一代原子能破冰船可讓俄羅斯繼續保持破冰船隊的規模。而除了國家項目外,俄羅斯的一些大企業財團也有建造破冰船的計劃。

*
多國覬覦 俄加緊控制北極*

俄羅斯媒體説,許多國家都在覬覦北極,特別是那些遠離北極,同北極根本不沾邊的氣候溫暖國家也想在北極躍躍欲試。在這一背景下,建造新一代破冰船能讓俄羅斯加強對北極的控制,並在爭奪北極的過程中保持優勢。


俄羅斯總統普京最近表示,北極不但資源豐富,再加上那裏的航道和交通運輸前景,這使北極在世界上越來越具有吸引力,因此俄羅斯將努力繼續保持世界最大規模的破冰船隊來捍衛自己的利益。

*
注意中國 不願別人涉足北極*

評論人士西蒙諾夫説,俄羅斯同樣非常關注中國在北極地區的活動變得越來越積極。他説,對北極爭奪的加劇將使有關國家之間的爭吵變得更加頻繁和激烈。建造新式大型原子能破冰船可增強俄羅斯在北極的實力,並使俄羅斯對北極的掌控變得更牢靠。


西蒙諾夫認為,俄羅斯非常不願意看到其他國家也涉足北極地區。

西蒙諾夫:“直截了當地説就是,俄羅斯認為,北極應該歸同北極接壤的5個國家所有,這幾個國家之間應自己協調瓜分北極,其他國家都不應該去北極,打北極的主意。”

*
北極或步遠東後塵 教授憂污染 普京批駁*

但一位名叫梅德韋傑夫的俄羅斯教授最近公開表態反對俄羅斯開發北極地區的油氣資源,並呼籲北極應歸國際社會共同擁有。這名教授説,從俄羅斯經營遠東和西伯利亞的後果來看,由於腐敗和無能,對北極的開發只能造成世界上最後一片潔凈的地區將被污染和破壞。梅德韋傑夫教授認為,俄羅斯在北極開髮油氣資源是克里姆林宮照顧某些財閥集團的利益。


這位教授言論遭到了普京的公開批駁,普京稱這名教授是傻瓜。

(美國之音白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199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Rottweiler|2014-1-10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ottweiler 於 2014-1-10 01:53 編輯

在南極有一種沒有國界的「南極精神」!
因為離得近,平時有需要幫忙的大家都會相互幫忙!




「雪龍」鮮為人知的「凍」人故事........俄船曾幫「雪龍」破冰
 因為時間太長,徐霞興已經記不清當年營救「雪龍」號的俄羅斯船的型號了,但他表示,「這次『雪龍』營救的俄羅斯被困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好像就是當年營救我們的那條船。」
  「我們的船就可以順着俄羅斯船的破冰道前行了,那時『雪龍』號才真正脫離海冰。」徐霞興說,「當時俄羅斯船的確是幫了很多忙,而這回我們去救他們,有點報恩的意思啊。」


南極考察站位置示意圖(國家海洋局供圖)


專訪中山站老站長憶6年前脫困故事

俄船曾幫「雪龍」破冰

  法制晚報訊(記者王婷婷張麗) 新華社消息,北京時間71750分,在受困約5天後,「雪龍」號成功衝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區,勝利突圍。
  就在「雪龍」號哼着勝利的小調,繼續踏上環南極洲的科學考察征程時,《法制晚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中山站站長徐霞興,當年「雪龍」號在距離中山站附近50公裏處,因破冰困難被困21天,而他就是救援人員之一。如今再次天天盯着「雪龍」號南極脫困,他向記者解密了「雪龍」鮮為人知的「凍」人故事。............................................................
因為時間太長,徐霞興已經記不清當年營救「雪龍」號的俄羅斯船的型號了,但他表示,「這次『雪龍』營救的俄羅斯被困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好像就是當年營救我們的那條船。」
  用徐霞興的話說,在南極有一種沒有國界的「南極精神」。
  「因為離得近,平時有需要幫忙的大家都會相互幫忙。」徐霞興回憶說,2008105日,俄羅斯進步站一個考察站的二樓着火了,中國的工作人員及時去幫忙滅火。而他們從俄羅斯買回來的雪地坦克,有時壞了,俄羅斯進步站的工作人員也會幫着修理。

老站長講述·逃生

俄破冰船路過辟航道「雪龍」脫困

  當時離中山站一公裏處就是俄羅斯的進步站,還有一個距離中山站100公裏的澳大利亞站點,由於沒有其他能救援的船,所以「雪龍」號並沒有發出任何求救的信號。但是,在被困後的幾天裏,俄羅斯的船也前往南極,他們沿着「雪龍」號的破冰道前行,行至雪龍號周邊時,從船邊繞了出去。這樣一來,「雪龍」號周邊大面積的海冰就碎掉了,為「雪龍」號開辟了一條航道。
  「我們的船就可以順着俄羅斯船的破冰道前行了,那時『雪龍』號才真正脫離海冰。」徐霞興說,「當時俄羅斯船的確是幫了很多忙,而這回我們去救他們,有點報恩的意思啊。」
  徐霞興透露,因為和俄羅斯進步站的科考人員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聯係,在「雪龍」號被困的日子裏,他們就已經知道了俄羅斯的破冰船很快就能到達「雪龍」號被困的地方。
  「因為他們的船破冰能力強,我們就在那等着了。」徐霞興說,在俄羅斯的船到達前,他們已經把所有的物資和人力都運載完了。隨後,「雪龍」號便順着破開的冰道返回澳大利亞運載物資了。當時因為急着返回,也沒時間感謝俄羅斯的科考人員。
  「回到站上,我問他們需要什麼,他們說需要一些吃的和喝的。」徐霞興笑着說,「我們就給了他們一些『雪龍』號運來的洋蔥、土豆和牛奶,表示小小的感謝吧。」
  因為時間太長,徐霞興已經記不清當年營救「雪龍」號的俄羅斯船的型號了,但他表示,「這次『雪龍』營救的俄羅斯被困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好像就是當年營救我們的那條船。」
  用徐霞興的話說,在南極有一種沒有國界的「南極精神」。
  「因為離得近,平時有需要幫忙的大家都會相互幫忙。」徐霞興回憶說,2008105日,俄羅斯進步站一個考察站的二樓着火了,中國的工作人員及時去幫忙滅火。而他們從俄羅斯買回來的雪地坦克,有時壞了,俄羅斯進步站的工作人員也會幫着修理。

老船長說
觀測預報網絡缺失船遇險情是「家常便飯」

  從19947月,第一次隨「雪龍」號參加中國第11次南極考察,這也是「雪龍」號第一次出航南極,到1997年開始擔任「雪龍」號船長,8年的時間,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兼副主任袁紹宏為擔任「雪龍」號船長時間最長的人,曾十次下南極,被譽為「海洋之子」。
  袁紹宏告訴法晚記者,每次南極考察,都會有幾次大大小小的險情出現。包括穿越西風帶時,物資固定不牢給船體造成隱患,或者由於機械故障、南極複雜冰情被困,外出隊員和「雪龍」號暫時失去聯絡等。
  其中,在第16次南極考察時,「雪龍」號在中山站附近,遇到了30年罕見的嚴重冰情,破冰破不進去。袁紹宏親自下船探路徒步行走了14個小時,90多裏路,期間還掉進冰縫,最終為「雪龍」號找到了突破的途徑。
  袁紹宏稱,南極地區是一片特殊的區域,科學考察、現場作業等都面臨很多未知的領域,南極的冰情、氣象對船的挑戰最大,目前全球還沒有一個完善的觀測預報網絡,有待重視和加強。
  船的破冰能力主要是在密集冰區的突圍能力,目前各國都面臨破冰船破冰能力不足的情況。但是像美、日、加、澳、德等一些南極考察大國,在建或者已建的船隻都在15000噸位,破冰能力在1.5米以上,「雪龍」號屬於輕量破冰船。
  目前,中國正在計劃建造一艘新的破冰船,新破冰船在各國在建和已建的破冰船裏算是比較先進的,目前設計方案正在經有關部門審批。而其目的是緩解目前「雪龍」號能力保障不夠的情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199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Rottweiler|2014-1-9 19: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ottweiler 於 2014-1-9 19:33 編輯



極地開發中佔一席位,破冰船不可或缺,中美俄三國的破冰船實力如何?

在“圍困南極浮冰區的俄羅斯船隻!!!”事件上一直沉默的俄羅斯,其實現時是極地破冰船的霸主!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早建造核破冰船的國家,目前擁有世界上唯一的核動力破冰船隊。



美國海岸警衛隊破冰船WAGB-20 "希利"(網上圖片)

俄羅斯擁有多艘核動力破冰船,俄羅斯破冰船「五十年勝利號」(網上圖片)

中國“雪龍”號(網上圖片)
俄羅斯擁核動力破冰船隊
香港文匯報訊07/01/2014

北極開發中佔一席位,破冰船不可或缺,中美俄三國的破冰船實力如何?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早建造核破冰船的國家,目前擁有世界上唯一的核動力破冰船隊。
其中一艘全球首屈一指的破冰船「五十年勝利號」,2007年正式服役,內置兩個核反應堆交替使用,馬力為破冰船之冠、達75,000匹,可輕易破厚達3米的冰塊。俄羅斯仍然斥資逾10億美元去研發更大型、功率更高的核動力破冰船,預計新一代破冰船明年會下水,在2020年前,會製造至少兩艘同型號破冰船。
美國的技術一度領先全球,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擁有八艘先進破冰船。據中新社報道,今次前往南極馳援的美國「北極星」號長122米,最大航速20節,能連續破冰厚達1.8米,若以三節速度行駛時,可以撞破超過6米厚冰。但「 北極星」號已處於半退休狀態,維修保養和改裝開支龐大。
至於中國的破冰船,只可說是起步階段。現時中國進行極地考察使用的大型科考船「雪龍」號,是上世紀80年代從烏克蘭購買,後經自主研發改造,破冰能力僅1.2米,沒有專門破冰的設備,要依靠自身重量碾碎冰塊前進。新的破冰船仍在建造中,機動性能和破冰能力將會提升,預計最快明年投入使用,若欲達美俄水平,相信路途仍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199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Rottweiler|2014-1-9 15:3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ottweiler 於 2014-1-11 18:32 編輯


  直至1983年中國才簽署《南極條約》,當時該條約已生效20年。中國是後來者,不得不追趕別國。南極主權存在爭議,所以各國通過修建科考站宣示。若中國按計劃建成所有5個科考站,將多於英國或澳大利亞,只比美國少一個。科研也很重要,這令各國擁有威信,並影響共同治理事宜。2008年中國建立崑崙站,進行深空研究,所處位置相當偏遠,嘗試6次才最終抵達。










(互聯網)

(互聯網)

雪龍南極救援 凸顯陸極地雄圖
中央商情網-20140108
(中央社北京8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科學考察船雪龍號數日前成功伸援,撤離南極附近受困海冰俄羅斯船上52名乘客,使大陸的極地發展雄圖聚焦鎂光燈下。原也受困的雪龍號昨天脫困,繼續未完的考察行程。
法新社報導,大陸在北極的戰略目標包括開闢「北方航道」,以期縮減從中國到最大出口地歐洲的航行日程。
大陸歷年來派了30支考察隊到南極洲,建立三座考察站,其中一座位於4000多公尺高、南極大陸最高幾座永凍冰帽上。
專家說,大陸在極地和太空的探測都具有長遠眼光,看的是數十年乃至半世紀後的自然資源與領土利益。
編過一本談南極安全書籍的澳洲國立大學國際法教授羅斯威(Donald Rothwell)說:「目前南極唯一可利用的資源,是南冰洋中的海洋生物資源。」
根據南極條約,在南極開礦最早要等到2048年。
1959年簽署的南極條約規定,南極大陸保留為科學研究,禁止軍事活動。大陸1983年才簽署南極條約,但30年來突飛猛進向前邁進。
雪龍號馳援受困俄國考察船時,正在進行155天考察任務,將建設中國南極泰山站,這是大陸在南極的第四個考察站。
雪龍號的直升機成功撤離了俄國船上52名乘客,大陸官方「環球時報」稱這再度彰顯了「中國的進步」。
紐西蘭坎特伯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教授布雷迪(Anne-Marie Brady)估計,大陸每年的南極研究考察預算,從10年前每年2000萬美元,增加到目前的5500萬美元。
許多國家在南極洲有先來的優勢,阿根廷有13個站、俄羅斯12個、美國6個。美國每年南極計畫經費約3億美元。
有些中國大陸的基地建立在澳洲領地上,澳洲主張占有南極洲的42%,早在1954年就建立了第一個常年南極基地。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在201310月的報告中警告:「我們有落後的風險。」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也五次派考察隊到北極地區,20135月取得了北極會議(Arctic Council)的觀察員資格。
北極海冰逐漸融解,大陸將獲益於從亞洲大陸以北通往冰島與歐洲的航路。大陸一艘商船20138月創下這條航路的處女航。
羅斯威說:「中國對冰島的興趣,可視為具有戰略眼光,因為冰島將來可能會是非常重要的航運樞紐,尤其當北極海冰溶解後。」103010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199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Rottweiler|2014-1-8 16:22 | 顯示全部樓層
全球出現極端氣候!!!!南極呈現出另外一種狀況。海冰越來越嚴重,且飄忽不定,沒有規律可循。這種異常使得南極科考難度加大!

雪龍號給浮冰編號挨個壓碎突圍 澳致謝救援
01 - 08 03:54
北京新浪網
綜合新華社電 北京時間7日17時50分,“雪龍”號成功衝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區,勝利突圍。同日,被困南極浮冰區的俄羅斯客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自行從密集浮冰中成功突圍。
  航行區域只有零星浮冰
  7日整整一天,“雪龍”號都是在密集浮冰區狹小的航道里極其艱難地“轉身”。從早上5時左右開始,一直向右前掉轉船頭。由於浮冰太厚,冰上積雪很多,行進十分艱難。
  17時20分,“雪龍”號用盡全身力量,再次向前方一大塊堅冰猛衝上去。就在那一瞬間,船頭冰面突然裂開一條水道。“雪龍”號迅速穿過這條水道。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努力,“雪龍”號終於衝出了重冰區。
  目前,“雪龍”號正航行在南緯66度45分、東經144度50分的南大洋清水區,海面只有零星浮冰,“雪龍”號以9節的航速輕松地航行在海面,繼續踏上環南極洲的科學考察征程。
  俄客船沿冰縫突圍
  據當地電視台俄羅斯24頻道報道,“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已成功駛出密集浮冰區,目前航速為7節(1節航速約合每小時1.852公里)。
  該船船長基謝廖夫此前對媒體表示,當日風向轉為西風,浮冰出現縫隙,“紹卡利斯基院士”號沿冰縫開始緩慢向北行駛,已駛出20海里,“行駛過程很困難,霧很大,能見度不超過500米,但浮冰已越來越小並逐漸消失”。
  “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去年11月底從新西蘭出發,12月24日被暴風雪圍困在南極海岸約180公里處。
  ■ 直擊
  給大浮冰編號 “雪龍”挨個咬碎
  據新華社電 7日,期盼已久的西風終於吹到“雪龍”號所在海域。在被冰包圍的狹窄空間,“雪龍”號緩緩地倒車、加速、前進、破冰、轉向,小心翼翼地循環往複,百折不撓,努力掉轉船頭。
  窗外是一望無際的白色堅冰。“雪龍”號船尾的地平線盡頭,白色的天空下有一抹淡藍色,那里就是清水區。看上去近在咫尺的距離,只因“雪龍”號難以轉向而顯得十分遙遠。
  駕駛台的氣氛緊張。消瘦的“雪龍”號船長王建忠戴著墨鏡,一會兒在左舷窗向後觀察冰面情況,一會兒又跑到右舷。一邊觀察,一邊指揮值班船員操舵。“雪龍”號其他領導在窗口密切觀察每一塊浮冰的位移。
  連日來的東南風,將周圍的浮冰吹得密密實實地凍結在一起,大塊浮冰已經被編號。“雪龍”號像啃骨頭似的,一塊一塊地咬上去,一個角一個角地壓碎,頑強地擴大著自己的地盤。無奈浮冰太厚、冰上積雪太多,被“咬碎”的浮冰無處可去,只能淤積在狹小的航道中。在倒車的時候,“雪龍”號船尾擠壓著浮冰,發出巨大的聲響。船舷邊,還有許多小企鵝在好奇地觀望。
  與往日大刀闊斧破冰的景象不同,這次“雪龍”號破冰轉身小心翼翼。因為船頭不遠處就是一座冰山。看上去雖然不大,但冰山在海面下看不到的部分至少是海面上的六倍。稍不小心,船就會被冰山卡住。
  ■ 反應
  澳海事局致謝“雪龍”號
  新京報訊 (記者儲信艷)1月7日,澳大利亞海事局發出感謝狀,對中國政府、“雪龍”號科考船、“雪鷹12”直升機成功營救在南極遇險的俄羅斯籍“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上的52名船員表示衷心感謝。
  澳方表示,澳中合作救援行動進一步表明兩國及國際社會開展密切合作的重要性。
  當日,中國駐澳大使馬朝旭前往澳大利亞海事局進行工作交流,澳大利亞海事局代理局長米克‧金利在會見時當面遞交了感謝狀。
  此外,據法國媒體報道,由“雪龍”號所載直升機從“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救出的52人乘坐著澳大利亞“南極光”號,很快將抵達南極凱西站完成補給任務,卸下約50萬升燃料,並於1月22日抵達澳南部港口城市霍巴特。
  ■ 分析
  全球變暖考驗南極科考
  新京報訊 (記者鄧琦)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教授程曉說,全球變暖對南極科考提出新挑戰。
  程曉的團隊全程參與了本次南極科學考察的導航工作。他表示,普遍意義上的全球變暖,意味著兩極海冰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北極就完全符合這一規律,北極航道的開通也指日可待。然而,南極呈現出另外一種狀況。海冰越來越嚴重,且飄忽不定,沒有規律可循。這種異常使得南極科考難度加大,需要更加全方位的技術保障。
  程曉介紹說,“雪龍”號被困後,科研團隊通過搜集衛星資料及遙感監測數據,為“雪龍”號提供最便捷和最安全的航路。“雪龍”號本身安裝的自動氣象站也能實時監測所在地的氣象要素,包括溫度、濕度、風向等。
  “雪龍”號突圍過程
  ●2013年11月7日
  “雪龍”號從上海啟程,踏上中國第三十次南極科考征程。
  ●2013年12月24日
  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客輪被浮冰所困,船上載有52名乘客。
  ●2014年1月2日
  “雪龍”號利用直升機成功營救俄受困船只上52名乘客。
  ●2014年1月3日
  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關方面協調配合指導幫助“雪龍”號脫困。
  ●2014年1月4日
  “雪龍”號在浮冰中開闢了長約1公里的“破冰跑道”,隨時准備破冰。
  ●2014年1月6日凌晨
  “雪龍”號啟動主發動機將“破冰跑道”拓至80米寬,為突圍做准備。
  ●2014年1月6日晚
  風向改為西風,吹動浮冰整體快速東移,“雪龍”號迎來突圍最佳時機。
  ●2014年1月7日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努力,“雪龍”號成功衝出密集浮冰區,勝利突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4下一頁
快速回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本平台僅供學術討論之用,預報應以氣象局為準

威普網站虛擬主機贊助公司

臺灣第一個天氣類型社群平台 即時天氣資訊、精準颱風動態

線上客服
FB傳送訊息
廣告行銷
精準行銷 物超所值
官方粉專
發佈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