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y在1968年研究中所提出的熱帶氣旋形成條件中,提到了SST>攝氏26度為其中之一的條件,原因無他,乃是由於高海溫條件下的熱帶海洋有助於提供潛熱通量上傳,有助於初始積雲對流形成並在適當情況下進一步成為擾動 ...
這在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如1992年寶莉颱風在台灣近海騷擾近一星期,偌大的季風低壓將台灣東南東方海域的海溫攪和的十分低,導致幾天後強烈颱風歐馬行經此海域時強度不斷銳減,只以中度颱風的底限登陸台灣,新聞為此還特意提起。 另一例是2002年辛樂克颱風,此颱風和之前沒多久的鹿莎颱風行徑極接近,導致辛樂克颱風後來強度遲遲未見增強,只能勉強維持中型中颱的局面侵台。 |
1969年的卡米爾颶風,就是因為沿著套流北上,才會出現165kts 901mb的強度。根據數值模擬,若當時卡米爾沒有沿著套流或者是左右搖擺的幅度超過80公里,海洋交互作用將會大幅度抑制卡米爾的強度到每秒45公尺左右 海洋交互作用其實一直是左右熱帶氣旋強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是常常都被人忽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