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溫度"相信大家不會陌生,既新奇又吸睛~
在最近幾年"夯"起了體感溫度來大作文章,數量多到標題看到台灣1度2度都不感到意外。
偶而用一下其實沒有甚麼問題,但是現在已經是整個新聞台 甚至是氣象類的粉絲專頁也大量用體感溫度。
但是氣象局有更準確的"氣溫",為什麼要大量使用這個經過計算而出來的"大概的數值"呢?
也許你會講體感溫度更貼近民生,但是在以前預報氣溫8度和現在預報體感溫度4度,對大多數人來講其實差別也只是更聳動+吸引點閱率。
體感溫度和氣溫大混亂...
現在看圖表也要仔細看是體感還是氣溫了...有點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