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yo|2016-11-17 12:54
|
顯示全部樓層
之前有看到一篇論文的摘要(我只能看到摘要):
本研究發展一客觀方法判斷雙眼牆結構。此法直接從SSM/I及TMI 85GHz衛星雲圖得到颱風的雲頂黑體輻射溫度,並設定標準判斷雙眼牆結構。透過這個方法我們一共分析了1997至2011年間西北太平洋26774張微波衛星雲圖,共判斷出234個雙眼牆微波衛星雲圖、77個雙眼牆颱風以及95個雙眼牆颱風個案,其中包含了16個多次形成雙眼牆的個案。研究中包含:(1)西北太平洋15年間雙眼牆颱風的氣候統計、(2)雙眼牆形成後的結構變化,及(3)雙眼牆形成前的不對稱對流分析。
(1) 在氣候統計的研究中,我們將Niño Index達到+0.5oC和-0.5oC連續5個月時,定義為暖期及冷期,比較了暖期和冷期形成的雙眼牆颱風。在暖期時,因為太平洋東側的海水相對溫度比平常時期高,雙眼牆颱風形成位置偏東,而且有較高比例的雙眼牆颱風生成,並且雙眼牆形成前後24小時期間可能因為沃克環流相對減弱,850-200 hPa的垂直風切較弱,可能的原因是由於暖期的東側太平洋海水溫度較高,導致暖期的雙眼牆颱風強度較強,較能維持其強度。
(2) 雙眼牆的結構變化研究中發現,雙眼牆形成後不單只有一般所熟知的外眼牆內縮並取代內眼牆的眼牆置換過程(Eyewall replacement cycle, ERC),有23%的雙眼牆颱風可以維持雙眼牆結構很長的時間(Concentric eyewall maintained, CEM),另外約24%個案是由外眼牆部分消散,而內眼牆仍然存在(No replacement cycle, NRC)。分析這3種結構特徵及環境因子隨時間變化,顯示CEM個案強度較強、兩個眼牆間的弱對流區(moat)及外眼牆較寬,根據正壓理論較為穩定,此外這一類個案形成於較好的環境,有利於其維持結構。NRC個案則是平均形成位置較高緯度並且向北移動的速度較快,容易遭遇到強垂直風切等不利的環境,導致外眼牆部分開始消散。ERC個案則因為環境因子沒有明顯的特徵變化,可能是由內在動力控制。本研究也發展了T-Vmax圖,將以颱風為中心的400 km×400 km範圍內對流強度(Convection activity, CA)與強度隨時間變化同時包含於圖中,希望可以提供颱風預報參考。
(3) 在雙眼牆形成前的不對稱對流分析中,我們發現對流分布都坐落在下風切處的左側,沒有形成雙眼牆的個案在垂直風切下風切處左側的不對稱對流,比雙眼牆的個案略強,可能的原因是沒有形成雙眼牆的個案垂直風切也較強的緣故。從雙眼牆生成季節來看不對稱對流的分布,我們發現4-6月及7-9月間,不對稱對流分布於東南側至南側,10-12月間則分布於北側。將雙眼牆個案分為南側不對稱對流主宰及北側不對稱對流主宰,兩者的平均垂直風切方向分別為東北風及西風,南側主宰的個案颱風強度略強,但是在形成雙眼牆的地理位置上來看,形成的緯度沒有明顯的差異,形成的經度則是北側主宰偏東,南側主宰平均偏西,也處在較有利的環境下,可能也因此強度較強。
這篇論文標題:微波衛星觀測西北太平洋雙眼牆颱風特性之探討
作者:楊憶婷
時間:2013年 (2013 / 01 / 01)
我比較好奇的是,他在「(2)雙眼牆的結構變化研究」中有提到NRC(No replacement cycle),也就是外眼牆並未併吞內眼牆,有24%個案,我懷疑其比率真的有那麼高?演牆置換失敗會不會出現此特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