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TenbeensWu 於 2015-11-5 22:34 編輯
(一)初發展
民國79年(1990年)6月中旬,副熱帶高壓脊北抬至北緯約20度以北處,熱帶系統因而呈現活躍貌。在該月15日下午2時,一處(北緯5.7度、東經140.5度)對流正在發展,測得最大風力達15節。17日中午12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認為其有更好的高空流出,發展狀況良好,開始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過了約七小時半,一熱帶性低氣壓在加羅林群島中部海面上(北緯9.7度、東經134.1度)的季風槽中形成,被編號為WP061990,並隨低緯東風帶向西行進當中,18日早上8時增強為熱帶風暴,被命名為歐菲莉。
一艘名為歐菲莉的災船,正式啟航了。
(圖八:1990年6月17日晚間8時,500毫巴面風場與氣壓高度場分析圖; 由此可知當時副熱帶高壓脊北緣是位於日本南方海域。 當時副熱帶高壓脊北抬,低緯地區盛行東風,菲東海域附近有低壓系統正在發展。 圖左位於北部灣的是甫自海南出海的那森,圖右位於菲律賓東部海面的則是歐菲莉)
在命名當天的晚上8點,在日本南方海面以及琉球海面上開始出現高層冷心低壓,該低壓系統往西行進當中。19日早上8時,其北面之強勢副熱帶高壓脊線已往西南西方向伸展至華南,臺灣本島亦適處高壓脊緣,歐菲莉沿著該高壓脊線往西北西方向行進,不過副熱帶高壓在不久即開始向東退,在其周圍無明顯導引氣流的情況之下開始緩行,路徑亦轉為西北方向,往呂宋東北角逐漸逼近。同時,由於加上其東南面有強勢的西南氣流開始盛行,於是歐菲莉不斷吸納暖溼水氣,整體強度漸增,接著於二天後的子夜12時,因為中心密集雲層區的發展逐漸成熟,故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定其已增強為颱風等級。
當時相關報導,Bising(歐菲莉在當時的菲律賓名稱)由於導引西南氣流,引致山洪爆發,逾25名居民不幸身亡,逾84,000人被迫撤出家園。
(圖九:1990年6月19日早上8時,500毫巴風場與氣壓高度場分析圖; 當時副熱帶高壓脊伸展,歐菲莉沿著該脊線向西北西方向行進,同時吸納其東南面之西南季風暖溼氣流)
20日早上8時,原位於日本南方海面、琉球海面之高層冷心低壓系統移至臺灣東南部海面上空,12小時後又移至臺灣海峽南部、華南一帶,研判直接採取西北方向行經臺灣南端之機會較小,未來應偏北行且沿該低壓緣向較暖處移動。我國中央氣象局(CWB)於隔天下午4時發布海上颱風警報,甚至五小時半後再發布陸上颱風警報,預報模式表示歐菲莉侵臺機率頗大。22日早上8時,受副熱帶高壓脊線駛流影響的歐菲莉開始往北北西方向行進,不過移速時快時慢,當日下午2時至晚間8時的移速僅時速6.7公里,可謂相當不穩定。同日下午2時更改往偏北方向行進,晚上8時的行進方向甚至是幾近正北。
(圖十:1990年6月20日早上8時,300毫巴風場分析圖; 當時有一高層冷心低壓系統正位於臺灣東南方上空)
(圖十一:歐菲莉以及高層冷心低壓,二者移動路徑關係示意圖)
(圖十二:1990年6月21日晚間8時,500毫巴風場與氣壓高度場分析圖; 當時歐菲莉位於高壓脊緣,其導引西南氣流朝菲律賓中部灌注。 另外,圖右是12小時前甫增強為熱帶風暴的波西)
(圖十三:1990年6月22日早上9時24分,黑白衛星雲圖,歐菲莉位於呂宋北部海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