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這個颱風,可能不像前兩個介紹的颱風(賽洛瑪&薇拉)那麼知名,但這個颱風卻是讓我開始追風的契機,它,就是2003年的杜鵑颱風。
2003年8月28日,熱帶性低氣壓於菲律賓東方海面發展,因受到太平洋高壓的限制,前期只能緩慢往西南西方移動,直到移動至高壓南緣轉向偏西,並逐漸發展起來,30日2時,正式升格為輕度颱風,命名為"杜鵑"。
此時壓在杜鵑頭上的高壓略為減弱,使得路徑往西北移動,強度也快速增強,31日2時,進一步增強為中度颱風,上午8時,高壓勢力開始調整,杜鵑再以西北西方朝向台灣東南部海域移動,移速加快。11時中央氣象局(CWB)首先發布杜鵑颱風的海上颱風警報(圖1),20時30分再針對東半部及恆春半島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圖2)。
9月1日上午,CWB發現杜鵑移動時有南北蛇行的現象,直到15時進入雷達回波的範圍內確認是杜鵑發展出雙眼牆,颱風亦增強致巔峰,中心氣壓950hpa,蘭嶼率先進入暴風圈,入夜後平均風達15級,21時50分瞬間陣風更飆出75.2m/s(17級風以上),目前仍高居蘭嶼陣風榜前段,風速計隨即被吹毀。東半部也開始受到杜鵑影響,風雨逐漸增強,午夜時杜鵑以非常接近陸地的距離通過恆春近海(圖3),恆春瞬間陣風達到47.7m/s(15級風),鄰近的台東也吹出12級風,除了風力,雨量也快速累積。
9月2日清晨,杜鵑移動至台灣海峽南部,原本受到中央山脈屏障的高雄台南地區風力開始增強,因地形因素,基隆宜蘭風力也逐漸加大。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地區直到杜鵑離開之前僅有刮強風,雨量觀測都在100mm以下,只有再迎風面有較大降雨,屏東貓鼻頭測站2天雨量更累積近630mm,14時,颱風逐漸離開強度減弱,陸警解除,17時再解除海警(圖4),杜鵑持續朝香港方向前進。
香港受到杜鵑的侵襲,掛出9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為21世紀後首次,一度考慮發出最高層級的10號颶風信號,由於登陸前短暫偏北讓香港免於進入危險半圓,因此沒掛出,晚間颱風中心於天文台北方30公里通過,測得最低氣壓976.9hpa,9月3日,暴風圈逐漸遠離香港,同日在廣東省境內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順帶一提,2000年後至2018年只有6個颱風掛出9號信號。
至今還是覺得這張杜鵑的雙眼牆型態很完美 無可挑剔
補充,2015年的第3代杜鵑讓台灣終結長達7年無強烈颱風登陸的紀錄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CWB颱風資料庫、颱風部屋、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