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颱合輯》EP.5身兼多職的疏洪道 文:楊勝崎|《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身兼數職的二重疏洪道
完工後的二重疏洪道遭棄置廢土與垃圾,不但影響疏洪道本身的通洪能力(可容許通過而不造成溢堤之洪水量),亦造成環境汙染,所以行政院自1999年起以空汙費預算分期補助新北市政府進行疏洪道的綠美化工程,開闢占地420公頃的二重疏洪公園,開始整頓道路、增闢越堤道、規劃休閒設施。
近期新北市政府亦積極推動大臺北都會公園整體開發計畫,希望以疏洪道為中心,整合周邊五股、新莊、三重、蘆洲等地區,塑造多區域的大型都會公園。
面積約為大安森林公園16倍的二重疏洪公園,可以提供結合綠地的運動休閒空間,早已經成為民眾假日遊憩的主要場所。除了休閒娛樂用途外,居住於蘆洲、三重、新莊、五股的人口,也仰賴疏洪道內的聯絡道路作為通勤之用,即便有成蘆大橋、永安大橋、高速公路橋、中山橋、重新橋與新北大橋等六座跨越疏洪道的橋梁,但仍無法滿足日漸加重的交通流量。
一旦疏洪道因洪水而封路,中山高五股交流道周邊、新莊環河路往三重方向、以及蘆洲銜接疏洪道橋梁的市區道路就會開始壅塞,倍增的通勤時間導致民眾開始抱怨為什麼要讓疏洪道淹水。然而,這是忘卻了二重疏洪道設計初衷,以及其背後隱含的防洪意義。
原本就是設計給水走的二重疏洪道
二重疏洪道的入口堰在重新橋附近,主要目的在於分擔淡水河臺北橋段無法容納的洪水量(此河段河寬較窄,洪水位容易因此抬升),這些洪水最終於關渡附近回到淡水河主流。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1959年的畢莉颱風、1961年的波密拉颱風、1962年的歐珀颱風、1962年的愛美颱風、及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這些颱風都曾經給臺北地區帶來極大的洪災損失。曾經擔任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69年5月由經濟部成立)總工程司的林襟江前輩談到:尚未施作二重疏洪道之前,一旦洪水流量超過6,300立方公尺/秒,洪水即會於臺北橋附近發生溢堤。
在檢討原由水利局研擬的「淡水河防洪治本計畫」後,該委員會終在1973年12月提出「臺北地區防洪計畫建議方案(草案)」呈報行政院,其中建議以200年重現期洪水量作為保護標準,並且開闢二重疏洪道,讓大漢溪與新店溪匯流後的部分洪水可以不必經過淡水河臺北橋段。
整體工程於1979年奉行政院核定後,自1982年開始實施,直到1999年才完成。歷史上,二重疏洪道共發揮十次功能,以發生於2012年的蘇拉颱風為例,由於疏洪道分擔了近3,500立方公尺/秒的洪水量,臺北橋洪水位因而下降1.6公尺(最高洪水位紀錄為4.99公尺)。
有鑑於此,即便疏洪道平時具有遊憩、交通與生態棲地等不同功能,在洪水時期也應該讓它發揮其原設計的疏洪功能,藉以降低臺北地區的淹水風險。
下次,記得給疏洪道一點掌聲
疏洪道變身為防洪超人的日子畢竟不多,所以下次當你又因為疏洪道封路而被堵在車陣之中,請記得它正在為我們的居住安全而努力,也請不要隨著新聞報導而起舞,多給這些在颱風天堅守岡位、辛苦工作的工程師一點掌聲吧。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2011). 二重疏洪道通洪能力重新檢討 (1/2),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2012). 二重疏洪道通洪能力重新檢討 (2/2),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http://www.gamebase.com.tw/forum/39011/topic/96332633/1
《雙颱合輯》EP.1-看不見的水資源-地下水
《雙颱合輯》EP.2 一張圖看懂典型梅雨3D配置
《雙颱合輯》EP.3 閃電如何形成?
《雙颱合輯》EP.4 ─ 氣象雷達回波
《雙颱合輯》EP.5身兼多職的疏洪道
《雙颱合輯》EP.6 ─ 颱風草與颱風觀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