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蜜露 於 2018-4-6 01:01 編輯 目前研究發現 , 金娜薇是跨洋到西太中,強度是最強的一個(1979年衛星時代以來) , 遠超過了伊歐佳. 金娜薇的核心底層結構和風眼是屬於頂級的颱風類型 .巔峰在中太時氣壓背景比較高的因素. 假設金娜薇的位置是在西太 , 環流也很大的話 , 甚至可能比同年的鸚鵡颱風還要強. 金娜薇的風眼比颶風艾瑪更加清晰 , 底層比瑪莉亞高一個檔次.底層接近艾瑪. 由於沒有實測, 永遠是個謎 . 就像利奇馬 金娜薇其實和利奇馬一樣 , 普遍不認為是頂級颱風. (不過利奇馬在Dvorak上有上過7.5) SX分析是頂級中的颱風.但在海馬的分析上正好有點相反. 仔細看有點像1987年貝蒂颱風的侏儒型高強度. 2014 精英颱風 SX分析 黃蜂 890hPa 170Kts 哈格比 900hPa 170Kts 鸚鵡 895hPa 165Kts 金娜薇 915hPa 165Kts 梅莉 910hPa 155Kts 雷瑪遜 900hPa 150Kts 哈隆 910hPa 140Kts 現在的頂級颱風不只有原先舉例的那些了 , 包含SX分析和實測上個人認為:2010年開始算起 (金娜薇 利奇馬 菲琳)頂級 (雷馬遜 天兔)實測優勢 (寶發 范斯高 梅莉 梅莎 紅霞 尤妮絲 溫斯頓 芙蓉)準頂級 有沒有發現2013和2014年颱風很狂 |
開梅 發表於 2015-8-31 01:20 自東太跨越換日線進入西太,印象中還有1991.08的Enrique、1993.08的Keoni,另版大寫完這篇後,於2015.09又有一個Kilo(奇羅)。 |
何金銀 發表於 2015-8-31 01:28 想到的是9729號琳達(LINDA)颱風,於當年11月1日在南沙島海面形成,一路以西至西北西的方向經過越南南部進入暹羅灣,再跨越馬來半島,一直維持輕颱的強度而於同月4日上午8時進入印度洋。 |
大西洋颶風能跨進東太平洋的颶風少之又少,主因是也要看地理位置和颶風本身強度夠不夠強,有沒有足夠的本錢撐過通過中南美陸地而順利進入東太,我前年有統計一下,記得是下列這幾個,當然資料遺失,它們進入東太也改了個名字: 1974年卡門 1988年黛比 1990年荻安娜 1996年凱撒,進入東太改名叫道格拉斯 2003年拉瑞 |
北印度洋直到2004年下半年才開始有命名制度,從那之後到現在沒有任何南海系統以TS以上強度進入孟加拉灣。 |
跨洋現象在南半球更加常見 MFR > BOM > FMS FMS > BOM > MFR 每年跨洋非常的常見 而在北半球 東太跨洋中太. 也是很常見 但是他們跨洋.稱呼保持不變. 好比說南半球扔然稱呼熱帶氣旋. 中東太則是颶風 但只有中太跑到西太..或者西太跑到北印..稱呼會有所改變 颶風 > 颱風 颱風 > 氣旋性風暴 也有颱風 > 颶風. 例子..僅少數 可能會導致媒體誤報. 但他們其實是相同的 21世紀以來..其實00年代跨洋到西太不算多 但是最近連3年都有跨洋. 且數量超過3個以上,可能也是個罕見紀錄 = =. |
:o其實颱風、颶風、旋風、氣旋風暴都是一樣的天氣系統它們同屬於熱帶氣旋家族,其中以我們這邊的颱風為它們的大哥。 主要是因為北太平洋洋面較寬廣且溫暖海域面積較分佈大氣流方向又是由海向陸的西北走向,因此常造就出較一般海域還要來的巨大且強勁的熱帶氣旋(颱風)。 不過偶爾在西北太平洋以及其他海洋仍會有些偷渡誇線的熱帶氣旋,我們這邊較常見就是從【東北太平洋靠近換日線海域→西北太平洋東方遠洋海域】其次是【西北太平洋南海海域】→【北印度洋孟加拉灣海域】。 當颶風由東北太平洋移入我們西北太平洋的東方遠洋海域時因為負責的單位改為日廳所以就改稱為颱風,相對的我們的颱風在南海海移向西穿越中南半島移入孟加拉灣時就會由北印度洋孟加拉灣相關單位接手自然改稱為他們的氣旋風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