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開梅 於 2012-7-1 01:45 編輯 專家研究指出,1972年的貝蒂,強度和1963年葛樂禮差不多,氣象局紀載,貝蒂中心氣壓910百帕,中心最大風速65公尺,半徑400公里,葛樂禮中心氣壓高些,925百帕,中心風速68公尺。 並說道: 貝蒂颱風的勢力範圍內有很可觀的內流分力,越接近中心,內流成分越小,颱風眼的周圍風力最為狂暴,表示風繞著眼吹而並不能滲入中心。在距中心極近處(半徑不足50公里),角動量守恒定律要求的風速,比凝結加熱能以產生的風速更大。換句話說,該處總能量達到一極限。因此限制葛樂禮和貝蒂的中心附近最大風速不會再超過每秒65公尺。空氣不能逸入中心,而在內圈猛烈向上,再向外流出,在此上升氣流環內,降落傾盆大雨。電子計算機所得的颱風三層模式如圖四所示。圖二的衛星照片放在密度分析儀(density analyzer)下即可製成美麗的彩色照片,雲頂反射的光度不一,換為不同的溫度,雲頂溫度大致可以代表雲的高度,雲底既然相差不大,足見從這張照片的色帶分布,就可看出颱風貝蒂的雲帶厚度排列。貝蒂侵台期間,阿里山測候所量得雨量為825公厘,陽明山竹子湖也有652公厘。葛樂禮因為中心更近,大漢溪上游的巴稜,僅9月10日一天就量得1044公厘。 中心附近的上升空氣析出大量水分之後,變乾變冷,從中心向外流出,它們既然逐漸遠離中心,根據角動量守恒定律自然會產生相反的結果,起先氣旋形速度逐漸減弱,到了離中心大約300公里處,終於一反而成為反氣旋形環流,再遠,這些空氣就淹沒在熱帶大幅度環流之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