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s6815711 於 2017-5-30 12:11 編輯 沒什麼特別發展 已被撤編 再來要注意後頭的西南氣流 |
本帖最後由 uodam64402 於 2017-5-28 11:15 編輯 每到六月份梅雨季時,也宣告颱風侵臺的季節開始的時間,每當梅雨鋒面南下到南中國海中北部地區,就可能會因為北面帶下來的東北風,與南面開始爆發的西南季風,低層輻合成逆向季風槽,這其中會有低壓環流處於其中,如果時間夠,並處於適合以熱帶氣旋增強形式的條件(未進入南北方的強風切帶)下,就有一定機率形成熱帶性低氣壓,亦或形成颱風;但是只要沒有完全脫離梅雨鋒面,則該熱帶系統增強能力有限,又或是即使增強了,也因為向東北進入西風帶而變為溫帶氣旋的形式主導增強。 近年來因為梅雨鋒面入海,以海上低壓波增強為颱風的狀況,有2012年泰利颱風、2014年哈吉貝颱風(同年的米塔颱風在整個低壓史,顛峰時已處於溫帶氣旋),都對臺灣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即使說最後災情輕微或是未侵臺的情況下。 ==================================== 來簡單說明這個低壓(95W)目前的狀況。 以低層環流的狀況下,近幾天該低壓主要是因為從北方吹下來的東北風至東風,於海南島東南方,因為遇到中南半島吹來的西風至西南風,以及海灣地型的影響,而繞轉而成的低壓系統;但是因為這個低壓目前尚未處於整個逆向季風槽的主導地位,有很大一部分的西南季風跑去支援目前在臺灣東南方的低壓系統(即該低壓處於逆向季風槽的東方,而95W是在西方),因此給予處於南海的低壓,其熱能與水氣就稍嫌不足,並且風場的閉合狀況,也嚴重受到影響。 另外,由於南海的低壓(95W),其整個繞行風場是由北方系統帶下來較為冷涼的空氣所主導,在海面溫度與西南季風無法有效暖化與加熱的情況下,短時間內成功以一般颱風增強的能力是偏低的。 再來看高層風場,南海的低壓(95W)剛好處於西風帶下緣與南高東緣,因此具有西南風與東北風的流出,只是這個風向轉換線的空間小,使得該系統南北發展出來的對流不容易集中於旋轉中心,並且西邊的西風帶下緣帶來的西風或西北風,也會使得中心的對流向東南切離。現在的中心的對流不是說很多的。 再來看未來走向,共有潛在三種路徑。往海南島的走向主因是西風帶震盪較大,使得副熱帶高壓可以有機會入侵西風脊(這會暫時弱化目前在巴士海峽的低壓槽/梅雨鋒面連結),並拌隨整體低壓帶北抬而造成的結果。但是因為目前仍有不同層面的長短波槽東南向遞補,因此機率較小。這個走向對臺灣的降雨影響,主要集中在下一道鋒面處,鋒面水氣供給將會不只有西南季風本身,華南源頭也會有所補給,也代表鋒面本身結構優良。 第二種走向是登陸中國廣東省,進入福建、江西、淅江後自臺灣北部海面出海,主因是西風帶南壓勢力維持但緩慢減弱,並且拌隨整體低壓帶北抬造成的結果,這種走向對臺灣的降雨威脅最大,除了下一道鋒面疊加原有逆向季風槽,在臺灣上空帶來強降雨外,當該鋒面所主導的西風槽系統東移通過之時,連帶也會使該低壓東移北上,其低壓東南側的西南風疊加西南季風,變為西南氣流,會為臺灣中南部帶來強烈的地形雨。 第三種走向是低壓中心登陸臺灣或是通過臺灣海峽東移北上,主因是西風帶南壓勢力維持,並且整體低壓帶未有明顯北抬的結果,這個路徑對臺灣的影響,主要將會視低壓本身的結構而定。如果該低壓核心對流較為充沛,則可能會有局部的強對流(不論平地或山區),易造成短時間的排水不及造成大雨。 |
GFS系集~ 不過不會有太明顯發展 大致維持普通低壓 後期轉向東北,揭開梅雨季序幕 進一步帶動西南季風甚至西南氣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