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黃河低壓(Yellow River low)、華北氣旋(North China cyclone)等,是一種在黃河中下游產生或發展的鋒面氣旋,全年均有,冬半年多發於河套地區,夏半年則多發於黃河下游流域,主要影響範圍在華北和東北的南部地區,可能出現豪雨,移至海上時則可能產生大風,是中國北方夏季重要的降水系統之一。其路徑大致上是沿著黃河東移,進入渤海灣或黃海北部,再往東北進入朝鮮半島、日本海一帶,或是偏北行進至松遼平原。
又稱東北低壓(Noreast China low)、滿洲低壓(Manchuria low)等,注意勿與接下來所提及之北美「東北風暴」混淆。其在中國東北產生較少,大多由蒙古及黃河流域移入,全年均有出線機會,好發於春、秋二季,尤以3-5月最為強盛,直徑可達1000-2000公里,中心氣壓一般落在990hPa左右。常引起大範圍強風、降水、沙塵暴等災害,若其東移將導引冷空氣南下,有引起寒潮爆發的可能性。
注意勿與前者所提及之「中國東北氣旋」混淆。這是一種發生在北美洲沿海的大尺度風暴,具有明顯的鋒面結構,是典型的溫帶氣旋,儘管部分系統可以發展出暖心結構,像是1991年的萬聖節東北風暴(Halloween Nor'easter of 1991),在它吸收颶風葛瑞絲(Grace)之後不久,進入洋溫較高的海域,系統轉變成亞熱帶氣旋,然後又變成熱帶氣旋(颶風),但未被命名。
RSI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用於評估美國六個東北部地區冬季風暴的社會影響的系統,該指數是利用人口和區域差異來評估降雪的影響,所以平均下來降雪較少的區域一旦降起大雪,可能比其他區域災情更大,因此指數將為這些區域的風暴提升其RSI值。並且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CDC)亦追溯了五百多個歷史風暴,對其一一評級,其中,歷史上RSI值最大的有32.31,這起風暴造成353人罹難,是1950年11月的阿帕拉契大風暴(Great Appalachian Storm of November 1950)。
有時俗稱大暴風(Big Blows),是在美國太平洋沿岸洋面上形成的溫帶氣旋,影響美國、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太平洋西北部的陸地區域。它們自東北太平洋往北美洲西岸進發,強低壓區域在北太平洋相對普遍,好發於在冬季,大多數風暴形成的月份是12月。例子有如2016年的10月15日風暴(Ides of October storm of 2016),這是由西北太平洋颱風轉性為太平洋西北風暴的例子,前身為颱風桑達(Typhoon Songda),但所幸並未造成傷亡。
但1962年的哥倫布日風暴(Columbus Day Storm of 1962)就不一樣了,這是由颱風芙瑞達(Freda)轉性而來,不過最終造成46人罹難,因為其侵襲日是哥倫布日(10月12日)而得名,是20世紀美國最強烈的溫帶氣旋之一,不亞於1991年萬聖節東北風暴,以及接下來將會介紹的1993年「世紀風暴」(1993 Storm of the Century)。由於侵襲前在舊金山灣區挾帶豪雨,亦推遲了當年MLB世界大賽的一些賽事。(當年MLB世界大賽是紐約洋基vs舊金山巨人,最終洋基榮獲第20座冠軍)
由「世紀風暴」產生出來的一條強烈颮線在佛州創下最大陣風95kt,該州蒙受龍捲風侵襲竟多達15場,災情非常慘重;田納西州勒孔特山(Mt. Le Conte)測得最大降雪量69in(175.26cm);佛蒙特州最大城——伯靈頓(Burlington)氣溫低達攝氏-24.4度;阿拉巴馬州最大城——伯明罕(Birmingham)積雪深度有1m;就連南部的亞特蘭大積雪也有10cm。
最為人知曉的一次是在1940年11月中旬的「休戰日暴雪」(Armistice Day Blizzard),最低氣壓971hPa,經濟損失220萬美元,共154人因此喪生。(美國休戰日是在11月11日,1954年起更名為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紀念一戰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正式停戰,而這天正是聯邦假期)